武汉热线
主页 > 国内新闻 > 甘肃新闻

“西梁模式”促增收——天水武山县旱作农业助力精准扶贫

发布时间:2016-04-20 19:48:07

原标题:【精准扶贫巡礼】武山篇

“西梁模式”促增收

——武山县旱作农业助力精准扶贫

记者 李雅春

“西梁模式”促增收——天水武山县旱作农业助力精准扶贫

车在武山县四门镇的山路上行驶,海拔升至1840多米的咀头村北山梁时,“武山县西梁旱作农业示范区”的牌子引人注目。俯首看去,一道道白色的地膜、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、一亩亩绿色的小麦,让层层梯田色彩斑斓又充满生机,同行的天天天水网记者立即启动航拍机进行航拍。

记者在桦林乡、马力镇等乡镇采访时,多次听到村上学习“西梁模式”,引导农户改变单一种植小麦和玉米的现状,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、间套复种、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,达到多种“粮—油—菜”、“粮—粮—菜”的西梁两年三熟粮菜高效生产旱作农业模式,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。

今天亲眼目睹了“西梁模式”的规模,的确让人震撼。从城关镇到洛门镇,再到四门镇的高山区域,41100亩的土地,都基本按照“4321”协调平衡的种植结构,即在正茬作物种植面积中,架豆王占40%,全膜玉米占30%,油菜占20%,冬小麦占10%的模式进行种植。阳春三月,远远望去,白绿相间,黄绿夹杂,蔚为大观。

“地膜架豆和玉米,再有半个月出苗了会更好看。”四门镇扶贫工作站卢睿站长指着山下介绍说,咀儿村全村耕地面积1068亩,全部为山地,海拔都在1650米以上,光、热资源较为丰富,发展旱作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。他们通过不断试验示范,积极引导该区域群众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方式,全力推广以正茬和油菜茬、小麦茬复种全膜豆角为主的增收模式,错开播种时间,从4—5月的正茬全膜豆角到6—7月的油菜茬、小麦茬复种全膜豆角梯次播种,不仅确保了农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,而且形成了多种“粮—油—菜”、“粮—粮—菜”的西梁两年三熟粮菜高效生产旱作农业综合性示范区。

听说要采访,咀儿村的贫困户汪金成站在我们面前显得有点局促不安,但说起种植架豆王的事却喜形于色:“以前种小麦,一亩收益六七百元,现在种架豆王,每亩正茬就收入二千多元呢。”

咀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户313人,2014年度贫困发生率为33.81%,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4.97%,实现了整村脱贫。

“脱贫不脱政策。”咀儿村驻村第一书记、帮扶工作队队长赵新军显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,对村上的情况熟稔于心。“今年,我们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,已经预留出了8亩地,准备试种航椒8号和甘蓝、娃娃菜,不断优化作物的品种结构,增强农户抵御蔬菜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。我所在的单位——甘肃省总工会将协调相关方面,实施农超对接,使村上的蔬菜直接在省城的超市上架。”

正在平整土地的陈天寿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,他种植的2亩架豆王,去年收益5000多元。今年他将带头试种航椒8号和甘蓝,苗木和技术都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。“试种不一定有多大的收益,但总要有人去做,一旦成功就能达到好效益。”陈天寿乐观地说。

高产、高效、优质、多元的“西梁模式”,已成为引领武山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模式,也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示范效应。“全膜玉米—冬油菜—豆角”、“全膜玉米—冬小麦—豆角”两种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可达8000元;“全膜玉米—冬小麦—菜瓜”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4600元以上。2014年西梁旱作农业示范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,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约500元,人均纯收入的70%来自农业收入。

站在北山梁上回望咀儿村,一条由双联单位帮扶修建的连接村组的环型产业路盘旋山间,这是一条打通山乡与外界的农路,也是一条精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之路。

  • 上一篇: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来甘肃省天水市调研(图)
  • 下一篇:天水麦积区:念好“劳务经” 揽金逾五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