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热线
主页 > 国内新闻 > 河南新闻

“致敬劳动者”:开疆拓土 走在创新致富路上

发布时间:2016-04-28 09:40:01

 

“致敬劳动者”:开疆拓土 走在创新致富路上

□本报记者孙华峰

话题背景

从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,从改革开放到网络在中国的兴起,从网络时代至今,刚好是老、中、青三代劳动者的青葱岁月。4月26日,焦点网谈推出了“致敬劳动者”系列报道之一“老骥伏枥”,今天,我们推出系列报道第二篇“中流砥柱”。

网友认为,改革开放打破了“统包统配”的劳动就业制度,改由市场调节,工作上“等、靠、要”的依赖思想慢慢消失,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完全迸发,“炒鱿鱼”、“跳槽”和“自主创新”等新词层出不穷,劳动者成为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,缔造了一个开放、发展、自信的中国。

  网友故事

兵团经历让我不害怕困难

大河网网友“老辛

小时候在新疆建设兵团,高中毕业没有大学可上,城里的孩子一律上山下乡,兵团的孩子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不愿意再学就由团部安排工作,分配到某个连队,像部队一样无可选择。月薪全部是30.30元,无一例外。

兵团没有农闲季节,冬天没事就安排挖大渠,开口17米宽,每人一段,地面半米全是冻土,下面才能挖得动。天亮起床,午饭送到工地,天黑收工。零下二三十摄氏度,吃饭慢一点菜就可能结冰,所以吃饭都很快。忙碌一天,晚上睡下,手指关节全都感到疼痛。挖大渠的意义一是搞农田基本建设,二是为了锻炼人,兵团延续部队的传统,不能让人闲着,人闲了容易生事,必须让人保持紧张。

三四年后,大学恢复招生,我离开了熟悉的兵团。连长说,有了兵团的这段经历,你将不会再害怕任何困难和劳动。

从车间工人到私企老总

大河网网友“蜀人”

我的老家在四川,1992年,大学毕业分配到洛阳某重工国企,在车间当了三年车床工人,后来一步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,期间很荣幸获得过当地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也在当地安了家。

2004年,在洛阳工作12年后,我选择到大连打工,到一家私企当了副厂长,离开了体制内的保障,我的心中忐忑不安,却充满了憧憬。2010年,经过6年的打拼,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,到南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。而今,公司已经有50多人为我打工。回想过往,车间工作的经历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,国家的好政策又助我腾飞。不得不说,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。

  南下归来桃李满园

大河网网友“刘元明”

1978年2月,我成了一名教师;1993年秋天,我响应号召,下海了;2002秋季,一声召唤,我又回到了教师队伍中来。

海中沉浮,收获多多。最大的收获是眼界宽了,境界高了,学会了思考。

知识一旦拥有思想,就会使一个人发生重大的变化。重新站上讲台,我的教学方式、教学方法、教学观念都有了全新的底蕴。更多的时候,我采取的是融会贯通的理念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得。我常说:使学生成才,很重要;使学生成人,更重要!

厚重的知识和阅历,加上课堂上的机智和幽默,让我的学生更加喜欢我。我可以骄傲地说:我的学生桃李满园,他们在我眼中都是好样的。

  网聚观点

劳动者有激情才会创新

大河网网友“芦苇丛中”: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,人们的劳动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“等、靠、要”到自主创新,工作和生活方式围绕市场改变,这才是按规律办事。只有按规律办事,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。多劳多得,不劳不得,不能再吃“大锅饭”。

@君子好球: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由压抑到张扬,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,创业激情充分迸发,各种工作和劳动形态层出不穷,百花齐放才是春啊。

以劳动筑就中国梦

大河网网友“水中石头”:为改革开放后的劳动者点赞,吴金印、胡葆森、裴春亮……他们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?从基层劳动者一路走来,他们带领着一批人走在创业致富的路上,筑就了中国梦的基石。

@菩提明镜:改革开放后的劳动者是精神和物质上的拓荒人,他们用劳动创造财富,帮助祖国一步步走向富强,一个开放、发展、自信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,他们的创新奉献精神富有时代意义。

  记者连线

勤劳观需要与时俱进

4月27日,焦点网谈记者采访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黄建。他认为,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”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。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勤劳与创造,铸就了我们历史的辉煌,优秀勤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,谱写了我们今天的成就。新时期,传承勤劳品质,赋予勤劳崭新内涵,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责任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。

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”黄建认为,勤劳不仅要勤于劳动,更要善于劳动,不断通过劳动创新使我们的事业迈上新台阶。创新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,是新时期赋予勤劳的崭新内涵。只有形成大众创新的氛围和风气,劳动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活力。各行各业劳动者都要树立创新意识,把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,研究人员要善于理论创新,公职人员要敢于制度创新,科技、文化工作者要争相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。
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“四个全面”战略的总目标,它的实现离不开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辛勤劳动,更离不开基于辛勤劳动的推陈出新。新时期,优秀劳动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勤劳观?黄建认为,简言之,既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,还要有抬头观察、思考求索的创新意识和行动。

  • 上一篇:郑州铁路增开47趟临客 增开临客历年之最
  • 下一篇:五一出门走高速 注意避开这6大易堵点